前进一步是智能,退后一步是智障———全屋智能系列之需求分析

  由于熊孩子马上进入小学,需要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,所以将家里的小房子换成了一个稍大一点的房子(买不起学区房,只能同小区置换)。这两天装修进入水电改造阶段,于是琢磨着要搞全屋智能。打算用这一个系列文章记录下整个设计施工使用过程,其他同学类似需求可以参考。

  全屋智能四个大框,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太一样。对我而言,将全屋智能从下往上如下划分:

  • 可遥控:这是最简单的需求,目前很多电器都可以做到,例如电视遥控器等,甚至一些传统非遥控的电器如浴霸也有些品牌配备了遥控器
  • 可远程遥控:在外可以控制家里的电器;现在很多电器都具备联网功能,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远程遥控
  • 状态感知:传统遥控一般是单向的,例如电视用遥控器换台,如果不看着电视并不知道是否换台成功;有一些非智能电器,通过加装遥控开关插座的方式智能化,也是同样问题,并不知道操作是否成功;所以智能家居应该有状态化的信息,不仅反馈操作结果,在联动等情况下才能实现条件触发(IFTTT)
  • 设备联动:多个设备协同工作,典型的sony电视和播放器,打开播放器自动触发电视开机并切换信号源到播放器
  • 场景化:根据某个特定场景执行一系列操作;例如切换到家庭影院场景,应该包含放下投影布、打开投影机、关闭窗帘、打开音响等动作;或者离家模式,自动关闭所有灯、启用摄像头、启用动静监控等
  • 自动化:比场景化更进一步的是自动发现需要进行的操作,例如夏天,当手机的GPS进入离家一定范围时,自动打开空调降温,进屋就有舒适的温度

  除了功能上的要求,还需要考虑一些问题:

  1. 家庭成员:如果家里有老有小,可能老人并不一定适应遥控、APP等操作方式,还是需要保留传统开关
  2. 设计边界:并不是所有家电都有智能化需求,如冰箱,正常情况下长通电,也没有调节的需求,费尽心思去设计智能化可能用处不大;电视也是同样情况,使用的时候一般都在家里,实现不在家的遥控意义不大(当然,监控熊孩子看电视是一个需求,不过可以结合摄像头解决)
  3. 可持续发展:我买过两个智能水壶,可实现多种烧水模式,你数烧到多少度然后保温到多少度等,很灵活的控制;不幸的时,前两年这家厂不做了,于是水壶智能退化为烧开的功能
  4. 离线使用:当没有网络时,是否在家庭局域网能正常使用或保留基本功能,也需要考虑
  5. 平台依赖性:产品是否基于特定平台还是通用平台?不同品牌互联互通能力怎么样?是否以后被平台绑架?
  6. 改造难度:如果新装修当然可以按需设计;如果是现有环境改造,怎么能花最小代价实现目标?典型的情况,以前的开关基本都是单火线,现在的智能开关一般都是零火的,所以盖子现有开关时就只能选择单火版,选择的余地不大。

  结合我这次的实际装修情况,目标是:

  • 卧室和客厅(分为客厅饭厅两个区域),可实现灯光色温、亮度调节;控制方式需要传统开关多控(例如在客厅门和阳台门都可以控制)、手机APP远程查看控制
  • 玄关、厨房、阳台,灯光无需调节,但可实现多种控制方式
  • 阳台垭口窗帘采用双向开合,多种控制方式,并且可控制开合范围
  • 窗户窗帘采用百叶模式,多种控制方式,可控制叶片方向和上下
  • 中央空调可远程控制并查看不同房间温度
  • 新风可以远程控制开关和运转方式
  • 门锁采用智能门锁,整合智能猫眼
  • 摄像头远程控制
  • 各种传感器可远程接入查看状态(如水浸传感器,出现漏水时可以马上自动)
  • 所有智能设备尽可能接入统一平台,平台与设备品牌无关,并且可以在平台制定各种策略实现场景化和自动化

  明确需求后,就可以开始平台、产品选择,布线需求等。

To be continued